李久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务委员、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从高铁复兴号,到C919国产大飞机,再到嫦娥六号探月工程,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背后,都离不开润滑油脂的强大支撑。在冶金、矿山、石化等重点领域,实现高端润滑产品的国产替代,更是引领我国制造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聚智赋能,勇闯国产高端润滑油“无人区”,这正是李久盛研究员的初心使命。
意气少年,高歌猛进,扎根西北追逐科技创新梦想
李久盛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一个教师之家。从小耳濡目染,让李久盛对学习产生了浓烈的兴趣,18岁就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以全县高考成绩第一名的身份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在面对专业选择时,李久盛选择了自己最喜欢也最有天赋的化学学科,时至今日他仍充满热爱地说“化学是一门非常有前途的学科”。大学给了李久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此后,李久盛高歌猛进,一口气完成了本、硕、博的全部学业。10年求学路,李久盛被化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并找到了自己钟爱的研究方向——“炼油业皇冠上的明珠”润滑油。
2002年博士毕业的李久盛,以实际行动贯彻“长期主义”,毅然选择奔赴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摇篮”大西北兰州,到中石油兰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继续深造。彼时工作站刚刚成立2年,是国内首家润滑油方向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其勾画了专精于推动润滑油行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发展蓝图,正好契合了李久盛心中最朴素的梦想,那就是“在自主研发国产高端润滑油的道路上不断精进,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博士后期间,李久盛对如何将自己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结合有了更深的体悟,这使他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都高度重视实用性,也就此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李久盛刚一出站就直接获得了留任中石油兰州润滑油研发中心的机会,并且在留站工作一年后,就被任命为工业润滑油研究所副所长,从此走上了科研管理的岗位。在广袤无垠的大西北,李久盛一待就是整整10年。在此期间,他专心于高性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国产化研究,高产中英文论文30余篇,三次荣获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技术创新奖,成功研制出多款国产润滑油添加剂,为润滑油研发中心带来了崭新气象。
放弃高薪,为国效力,立志打造一支中国润滑领域的“国家队”
在工作中,李久盛深深认识到我国在高端润滑油的研发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但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与此同时,国内专攻先进润滑油的专业性团队却屈指可数,很多领域的高端润滑油产品由国外厂商主导,高度依赖进口,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稳定发展。
因此,当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向李久盛抛出橄榄枝时,彼时已在外企工作的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高薪安逸的生活,选择加入刚刚筹建的上海高研院,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的一员。“骨子里面想的还是科技报国的愿望”,李久盛这样诠释初心。由此,李久盛开始从0到1筹建“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决心打造一支润滑领域的“国家队”。刚开始实验室只有他一个人,从实验室装修、项目洽谈到人员招聘,他事必躬亲、四处奔波,直到三年后实验室终于真正建立起来,其中的艰难辛苦旁人难以想象。
如今,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已经成长为40余人的大团队,汇聚了一大批润滑材料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团队人员的技术领域涵盖润滑油脂基础油、添加剂、配方开发、摩擦学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5人在润滑油行业具有超过10年以上的研发经验,40%以上人员有企业实践经验。多年来,实验室陆续为山西、四川、河南和福建等多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润滑解决方案,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成为润滑油行业内初具影响力的专业实验室。下设的“油品检测实验室”具备国家计量认证(CMA)资质,拥有对外服务仪器设备41台,已累计为国内外400多家企业提供配方开发、油品分析等公共服务,获上海市科委支持建成“上海市高端润滑油脂研发专业技术服务平台”。2024年6月,2023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入选者名单揭晓,李久盛作为润滑油领域的领军人才榜上有名,进一步体现了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的社会认可度。
立德树人,成就他人,造就一方“绿树成荫”的风景线
即便社会身份众多,李久盛最为看重的还是教书育人。“师”者圣心,李久盛始终把“学生培养”放在第一位,多次为上海高研院新生讲“入学第一课”。他强调“立德树人,是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过程”,无论是科研工作的传帮带,还是教学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先士卒、身教重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必会先做出榜样。14年来,李久盛常常早上不到七点就开启一天的工作,到晚上八点才指导完学生归家。在重要的科研阶段,李久盛的工作时间更长,连周末都往返实验室,俨然已经将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
李久盛还强调“在研讨交流中提升”和“成就他人”。他经常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去到实验室以外的地方学习交流,在实践中开拓眼界,参加学术论坛、行业会议,对接高校、企业等等。每次报告,李久盛都有一个原则,每逢提及科研成果,必将对应的研发人员或学生的简介严谨地标注在大屏幕上,以此表示对自主创新的充分尊重。此外,李久盛还在实验室设立了“周报”和“大小组会”双结合的常态化机制,每年年底还有一次与实验室全体师生职工的“一对一”谈话交心,通过充分的交流去真正实现“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
“带领团队,一定要学会成就他人”李久盛曾不止一次提及“成就”一词。他的学生高级工程师胡文敬说,早在她读博士的时候,李久盛就悉心指导她的职业发展路径,高屋建瓴地点拨她在课题规划中就要充分考虑到今后的研究方向,可谓“导师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他团队的骨干成员许健博士也表示,李久盛奉行“灵活宽松”的管理理念,在经费使用上大力支持科研人员的创新想法,让他们能“放开手脚干事创业,甩开膀子独当一面”,激发了攻坚克难的内生力量。此外,李久盛在实验室成立之初设立了“学生不留实验室工作”的不成文规则,驱动学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增加“就业筹码”,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成就”了高端润滑油领域里一方“绿树成荫”的美丽风景线。
鲲鹏万里,长计远虑,着力让科技成果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深化院地合作,贯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乃至组建跨界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团队,这些都是李久盛长期思考的问题。但“产学研结合”这条路并不好走,最大的挑战是研究所本身缺乏产业落地的条件,这要求“领军者”必须动起来,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行全新的思考。为此,李久盛没少下功夫,“合作机会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出差是他的常态,最近3年的年均飞行里程超9万公里。正是他的努力奔跑,为实验室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低粘度茂金属PAO基础油技术是李久盛团队成功开展院地合作的代表性成果。PAO基础油是生产高端润滑油脂最重要的关键原材料,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茂金属核心催化剂,开发了催化煤制α-烯烃制备低粘度mPAO基础油的核心技术。通过与世界500强山西潞安化工集团的长期合作,该技术历经8年攻关,在设计产能为3000吨/年的装置上得到了性能优异的中试产品,实现了整体工艺流程的贯通,对我国润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煤化工行业下游产品的精细化、高值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线。基于同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十几年的高质量合作,山西潞安化工集团专门成立了全球首家以煤制油为原料的CTL、PAO、mPAO基础油的高新技术企业——太行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伊始,就在上海高研院定点设立了太行润滑油研发中心,进一步增强了合作双赢,成为了上海高研院高质量院地合作的典型案例。
除了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李久盛还重视做好行业服务工作。截至2024年,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润滑技术交流会。秉持“技术性、公益性”的初心,李久盛带领团队致力于打造出一个润滑行业内的开放性交流平台,在促进上海高研院与企业合作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合作,通过构建多维度合作关系,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一模式不仅为上海高研院今后更深入的院地合作酝酿了新的发展空间,更成为科研院所院地合作路径的一种崭新范式,内含深远的战略思考。
根据科技部2022年颁布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高端润滑油脂技术已经成为炼化领域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润滑油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高端润滑油在引领低碳润滑解决方案上大有可为。
李久盛研究员表示,高端润滑油国产化已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危机与机遇并存,作为“国家队”“国家人”,我们要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还要解决真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带领团队积极抢占润滑油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以昂扬向上的姿态投入到高端润滑油脂关键技术的攻关中,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