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整合了中国科学院内信息领域的优势资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领域,围绕城市智能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致力于先进移动通信、传感与计算、物联网协同感知及智能控制等研究,研究领域包括NGB技术、5G/6G移动通信、图像传感与自动驾驶、大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安全与应急、文物保护、声学与信息、城市大脑等。
中心科研平台设备价值超过1亿元,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杰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芬兰杰出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3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人才4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科技人才7人,上海仪电技术委员会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研究员和正高级工程师20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5人,在读博硕士研究生124人。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上海市重大专项等科技攻关任务百余项。近5年在国际一流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45项、软件著作权15项、获得国际学术奖3项。依托前期的研究基础,中心研究团队分别于2019年、2024年牵头获得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二等奖各1次;分别于2020年、2022年牵头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次,相关工作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
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6G)科研团队牵头了科学院战略先导计划的6G网络通信重大专项项目,上海市6G重大项目(一期/二期)项目,上海市首批6G重点项目,系统性开展了6G智慧通信、智能脑机接口技术、下一代广播融合网络技术、泛在多模态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软件系统等原创技术研究,向IMT-2030(6G)推进组网络工作组提交技术文稿并,成功在ITU立项3件国际标准。研究团队近5年来获评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03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中国星网重点实验室课题以及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数十项,累积科研经费超3亿元。近十年在国际一流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软件著作权30余件。在平台支撑方面,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6G)科研团队具备国家CNAS实验室平台资质、上海市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资质,科研平台设备价值超过2亿元,平台功能强,设施齐全。团队近年来顺利建成6G芯片智慧原型测试验证平台、智能D2D移动终端硬件原型样机、校园网全域智慧感知平台等多项开发/部署的新装置。相关的平台设施基础可为下一代移动性网络(6G)的科学研究、综合试验与应用示范提供充分可靠的软硬件基础支撑。
面向下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物联,机器学习与工业智能,特种人工智能系统,无人自主与智能数据系统等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及工业物联网与智慧低碳能源、专项特种系统、社会民生服务等领域应用研究。在多模态数据融合、数模混合驱动模型、自主无人装备及智能系统、行业信息物理系统智能构建等领域形成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
承担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众多重大科技项目,同国家电网、中国电建、中国石油等龙头央企国企拥有良好合作基础。工业智能、智能控制在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工博会银奖、国家智能制造示范等三十余项奖励。自主无人系统及机器人,智慧推荐、智能训练融合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模型实现新型模式创新并在相关应用取得突破。近十年在国际一流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0多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软件著作权50余件。制定国家标准多项,出版专著多部。
在信号分析、通信、控制等领域拥有众多国内外领先的核心科研和测试设备,具有信息和通信领域完备的软硬件科研仪器设备支撑条件。团队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科研培训和实操条件好,学科和研究领域结合业界前沿设置,具有良好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条件,拥有人工智能、工业控制、数据分析等众多软硬件结合的实物操作平台,具有丰富理论研究和产业应用成果,取得良好社会经济价值。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感知与计算团队专注于智能感知及智能计算方向,在器件、芯片、数据处理方面针对大科学装置开展整体定制化研究,在CIS芯片、视觉感知、定制计算等相关领域发表包括ISSCC、JSSC等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
在智能感知领域,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委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多项重大任务,在上述各类项目支持下,突破智能感知关键技术,成功研发高清晰度、高动态范围、高可靠、三维、超低功耗等多款CMOS图像传感芯片,高刷新率的硅基光交换驱动芯片和面向DUV光刻的石英掩模基板,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智能计算领域,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SKA专项等多项重大任务,针对超大规模科学数据流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瓶颈,提出可变精度定制计算,大数据异构加速等方法,获得了IEEE最佳论文等国际认可,并在中国天眼、上海光源的实际数据处理中取得预期效果。
此外,团队备有一流的人工智能硬件与芯片设计工具、软件团队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拥有数千平米实验室、高性能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常用测试仪器设备,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综合技术服务方面积累了一系列产品仿真设计、开发、测试、特性验证和检测平台,可满足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测试服务需求。
团队围绕人工智能模型理论,发展轻量化模型架构、小样本学习和大小模型协同方法,构建知识驱动的工业大模型及智能体技术体系,赋能低碳能源、工业、医疗和科学与物质发现等战略新兴领域。
核心研究方向
深度强化学习人工智能模型理论与应用研究
智慧低碳能源互联网协同调度与管理方法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的声学测试方法与控制技术研究
超分辨成像、相位成像、超分辨光刻与光存储、人工智能在前沿成像中的应用
科研平台条件
拥有1000㎡以上舒适科研办公环境,用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基础算力平台、面向轻量级网络开发的嵌入平台、AR增强现实平台;千万级先进的光学成像、超快光谱与表征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声学信号处理与检测设备,建有全消声室、混响室等专业的测试环境;有2个上海市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工业领域、教育领域)。
科研动态
项目支撑: 承担了多项人工智能领域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工信部、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中科院STS计划、上海市等众多科技攻关项目。
产研合作: 与国家电网、中国商飞、SONY、上海和数、涪陵榨菜等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科研成果: 近十年在发表国际一流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PCT国际专利2项,著作3部,标准1项,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7项,已培养学生60余名。
团队成员
在职员工14人,其中正高级3人,副高级5人,中级6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20人。团队成员曾获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A 类、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岗位研究员、上海浦东新区“明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