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方疫情防控部门通知,自3月18日上午9时起,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四个园区开始实行闭环管理。原本计划的闭环周期,由于疫情防控整体需要,还在延续中。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指示精神,高研院党政领导班子和疫情防控小组提出“科研任务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的总体要求。
高研院包括上海光源及线站工程、蛋白质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相关科研支撑系统等各岗位科研人员始终坚守一线、日夜奋战,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建设进度不延后。院管理和园区保障队伍,始终与科研团队并肩作战,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作出最大的努力。
“没什么困难,工作都在照常进行”
他们每个人都是这么回答的。
慢慢来比较快
光源中央控制室中,四位科研人员一会儿抬头看墙面的大屏,一会儿滑动鼠标轻点键盘,亦或是拿起手边的签字笔在记录本上写点什么。他们是上海光源加速器团队,正在进行着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加速器调试。
“原来计划的工作,目前百分之八九十我们现有的几个人已经完成了。”线站工程加速器分总体负责人姜伯承说。团队目前在园的几位同事基本上都是在封园之前就驻守在园区里了,因为其他同事被各自的小区封控,他们便成担起了整个团队的任务。
免去了以往上下班的通勤,少了饭后的休闲,这些在过去稀松平常的时间也都被利用起来工作。
“加速器的调试是需要24小时值守的,我们几个轮班倒。现在仅有的几个人相对正常状态动作慢一点,但是时间也多很多。”聊起大家的工作时间,姜伯承是这样说的。
“从上周五封园以来一直驻守在这里,也不知道小区什么情况。”来自射频与加速器运行部工艺组刘强说。
刘强、宣守智、是晶和其他硬件系统的同事一起驻守在上海光源园区,继续进行日常的运行、维护,调束工作。“我们为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
之前光源储存环真空问题已经在第一时间得以解决,“我们放了一个临时真空吸收器,上面有工艺系统的水流量和温度监测设备,其中温度与束流强度具有高相关性,我一如往常一样对工艺系统内的设备做实时的关注和记录。” 刘强指了指桌上的记录本。
沉浸式科研
“我3月9号值班的时候就主动向领导申请入住光源招待所,除了前之前去对面做了核酸,基本就没出过园区”。
离开小家,只身一人在上海工作的何健,是光束线工程部的一位科研人员。上海开始报道感染病例时,何健便向上级申请入住园区招待所以备不时之需。而后,同事们陆续被封在自家小区,束线控制专业组就只剩何健一个人了。
“他们有些小区解封了说要来换班,我都说没必要,即便他们来了大家都出不去。再说换我回家我也没有别的事情,不如在单位继续工作。”
光子传输过程中有很多的光学元器件的运动,束线控制专业组主要负责维护其正常运作,保证光源正常运行同时,控制并进行数据的获取。何健所在的束线工程部今年承担着光源二期工程光束线实验站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都集中在今年,这也是他为什么一开始就申请入驻园区的原因之一。
当问到如何一个人承担起整个专业组的工作时,何健是这样回答的:“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目前看起来只有我一个人在现场进行各类设备的调试和维护,但事实上我的每一项工作背后都有我们专业组强大的团队力量。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会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线上汇报,进行交流沟通,以保证项目的正常推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得知园区即将进行封闭管理的时刻,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团队立即组织同事们留守单位继续攻坚。
“这个装置目前面临验收压力,时间紧、任务重。”
项目组目前所做的工作,是要冲世界第一的指标。张开庆说:“我们其实没有什么困难,目前的成果已经远优于国际现有最高指标。只是我们想以更好的结果来验收这个项目,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参与人数共计二百余人,二十余个系统,每个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大部分都有硬件组同事的参与。这一次封园后的项目开展,也有硬件组同事现场驻守保障。“我们在调光过程中如果没有硬件组的参与也不可能完成任务。” 张开庆说。
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不足,这让以往十余人一同办公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的空旷。
“没想到会封这么久,所以没有预留太多的人,在调试过程中发现封园的时间比预想的长,其他很多同事也都被封在家里了。” 张开庆说,“原本多人分担的工作,现在由我们几个连轴转,基本上每天工作都会到凌晨一两点。”
因为项目时间紧迫,各组的同事都在争取留在园区工作,但由于院内疫情防控的要求,尽可能控制人数减少流动。与张开庆同届的同学齐争、汪金国等人也都在这一次的防疫战线共同奋斗。“这一次的封园,从某种意义上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次集训,在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也是对我们年轻人团队的一种磨炼。”
“再撑三天”
“现在已有的工作模式可以再维持三天,如果还不解封,我们就得另寻他法了。”
超导腔模组组装测试大厅垂测井前的会议白板上写着“3月23日晨会”的汇报内容,整整齐齐的“已完成”清晰地排列着,模组团队和低温团队紧密配合,力争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测试计划,等待“支援部队”。硬线大厅负责人孙森带领师傅们已经组装模组一周了,原本三四十人的队伍,现在缩减了一大半,时不时遇到的“关卡”,也不是线上会议和视频指导就能解决的。“我们今天下午的会议,就要为三天之后的工作重新做规划。”困难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尽可能地将无法开展的工作有序延后,以保障整体进度。
“现在连网络信号不好都成了困难点。”孙森说。因为现在很多同事或是被封在小区,或是无法进入园区,现场设备需要专业的人进行调试无法实现,便只能通过线上指导,“有时候是网络信号不好,但更多的时候是不知道到底该拍哪里。”现场与外部支援交流有问题,孙森和师傅们只能硬着头皮,“指哪儿打哪儿” ,尽己所能解决各类问题。
低温逆行者
硬线装置低温团队承担着超导测试站测试设备降温的任务,在得知园区即将进入封控状态的第一时间,团队成员义不容辞,积极承担起维护设备运行的责任,“逆行”进入封控区。
低温团队负责人孙久策博士带领张帅、张朋、张雷、俞益波等团队成员组成低温突击队,坚持奋战在一线。在配合好核酸筛查的同时,突击队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封控对项目进度的影响。线下会议无法开展,就全部转为线上会议;现场施工无法进行,就确保设计优化先行一步;设备运行缺少人手,就远程指导开展工作。
孙久策介绍说,昨天日间团队进行了低温模组超导高频腔降温。
快速降温是超导部件温度到达特定温区后进行的一种特殊的降温过程,对部件的温差及特定温区穿越速率等均有要求。
为了达到更好的快速降温效果,在此次快速降温前,低温系统结合以往的操作经验对降温过程及部分设备参数进行了调整。“随着降温的进行,结合整体设备的情况,我们不断地进行状态修正。在经过大概10分钟屏气凝神的操作后,所有温度点降至指定温区,标志着快速降温顺利结束。”张帅兴奋地说。
此次快速降温较以往过程达到了更好的状态,特征点状态参数有很大提高。低温系统对此次降温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系统多个状态参数的改变都对降温过程有一定促进作用。后期将结合此次降温数据进行更深度挖掘分析,对降温过程进行不断优化,以期得到更好的结果。
24小时全天候
“轰隆隆轰隆隆”
公用设施冷却水泵房控制室中,有三位公共设施的同事勇挑重担、坚守岗位,承担着冷却水循环系统运行的工作。
“常规我们这里十个人,现在剩下我们三个轮流休息,保障设备24小时持续运行。”
公共设施的负责人俞毅介绍说,目前公共设施所有的水、电、风、气设施均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在有限的条件下继续开展工作,保障设施的24小时运转,确保团队的整体工作有序推进。
保证动物的生存
蛋白质设施党支部书记李娜,同十一位外服人员驻守在蛋白质设施园区。他们要保障的,不仅是园区内九大蛋白质科学研究技术系统的数百台仪器设备,还有位于园区E楼动物设施内的6000多笼实验动物。
对采用实验动物开展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而言,三到五年的科研成果,甚至一个实验室的学科发展走向,所有的希望都汇聚到一只实验动物身上,如果动物没有了,过去几年的付出和心血都将付诸一炬。
“我驻守在设施,一是为了能够很好地执行院领导和设施领导对园区防疫工作的部署,心里有‘底’,二就是为驻守在我们设施内这些外服人员传递正面的信息,从而保障我们设施的正常运维。”李娜说。
可是,三层楼的动物,两位外服人保障人员,每天要负责喂食、喂水,清理笼子,能撑多久?
据悉,李娜已经与动物设施负责人通过沟通形成了《蛋白质科学中心动物设施闭环管理期间运维预案》,动物设施负责人陈浩杰同志,作为一名老党员,也主动向组织提出进驻园区保障动物设施稳定运行的申请。疫情当前,为了打好一场漂亮的病毒阻击战,守卫园区安全,核磁分析系统的党员詹伟同志,也主动提出3月24日进驻园区的申请。今日将对核磁系统的五台谱仪主体设备中的超导磁体进行加注液氮和液氦的工作,保证超导磁体正常工作。
园区封控期间,高研院各科研中心均积极组建驻守团队,主动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成为了一个又一个“逆行者”。
“有什么新的消息吗?”
这是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正与上海这座城市一起面对新冠疫情的巨大挑战。
高研院各科研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保障着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的“双赢”。
我们向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全体科研人员致以最诚挚的慰问和最崇高的敬意!
向大力支持、默默奉献的家属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大家辛苦了!
春天会来,我们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