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正式拉开帷幕,中科院遍布全国的100余家科研机构同时向公众开放。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本届公众科学日的主题为“十年建设路,科技惠万民”,围绕碳中和、大设施建设运行、人工智能、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科技热点,面向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所属3所中学的逾130名初中师生,精心准备了科普报告(B站同步直播)、科学小实验展示互动以及大科学设施参观等活动,为参加公众科学日活动的师生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科普盛宴,激发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培育了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在科普报告环节,首先由中国科学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孙楠楠老师讲述“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从时代变化的大背景介绍了碳中和的来源、定义及其实现所需的技术手段。然后由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文闻老师讲述“上海光源科普报告”,从X 射线研究领域里的诺贝尔奖开始讲起,进而讲述世界同步辐射发展历程;结合自身研究经历,科普地解析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在先进插入件技术、纳米弧度光学元件探测等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以及促进用户取得的重大突破等。最后的报告由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的于洋老师讲述“致敬Jerry”,小鼠之所以可以作为生命科学研究重要模式动物所具备的条件,及我们基于小鼠可以开展神经、发育、生态、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才可以真正保证实验动物的生活福利。通过三个科普报告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解密碳达峰碳中和、大设施建设运行、实验动物学等科学问题,思维敏锐的同学们纷纷提问,现场气氛格外活跃。
科普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科研平台。在核磁系统,介绍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核磁共振技术测定蛋白质的溶液/固体三维结构和动力学;复合激光显微镜系统,讲述了设备为什么可以满足不同样品类型、分辨率水平、扫描深度及分析速度的需求,学生们还进行了观测体验;质谱系统,介绍了如何通过高分辨质谱仪完成从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乃至生物超大复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蛋白质制备系统,让同学们了解了如何实现整个大规模蛋白表达过程的自动化。学生们与大科学装置零距离地接触,在为“国之利器”感到震撼的同时,更感叹高科技为科研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充分感受科学创新的神奇与魅力。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同学们还参与了科学实验互动,体验DNA模型制作、荧光标记微生物的观察、润滑油极压性能展示、3D模型展示、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奇幻大冒险等趣味实验,让学生们在实验及游戏中了解科学原理,并体验科学的乐趣。
活动得到了浦东新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由上海高研院科技发展处牵头,由一线科研工作者、研究生等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在活动中承担了报告、讲解、演示、引导、安全等工作,为参观学生耐心展示讲解,活动现场秩序井然。
自2013年起,上海高研院每年定期向公众进行开放,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好奇与关注。本次活动是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的一部分,也是高研院连续举办的第九届活动。高研院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活动多样性,面对不同年龄人群,以多种形式有序宣传高研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旨在激励青少年走近科研,了解科研,体验科研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引导更多青少年投身科学探索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