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₂RR)中,多碳产物(尤其是液态醇类产物)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多样化应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乙醇的分电流密度仍较低,尤其在安培级电流密度下乙醇选择性通常低于50%。这主要归因于CO₂RR中C-C耦合效率低,以及多碳产物中乙醇和乙烯拥有相同的中间体,导致单一产物选择性较低。此外,在CO2RR中,CO2和H2O需要协同活化才能促进关键中间体的高效形成,但过往研究中H2O解离提供的活性*H的作用往往被忽视。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魏伟、陈为团队通过构建氢氧化镧修饰的铜中空纤维气体透散电极(La(OH)3@Cu HPE),改变铜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高效促进水解离,从而稳定关键中间体的形成,提高了安培级电流密度下乙醇的选择性。研究成果以“Modulating Water Dissociation for Ampere-Level CO2-to-Ethanol Conversion over La(OH)3@Cu Hollow-fiber Penetration Electrode”为题发表在催化领域重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上。
图1 La(OH)3@Cu HPE调节水解离促进安培级电流密度下CO2RR制乙醇的示意图
该研究通过在铜中空纤维上引入La(OH)3显著提高了CO2电还原至乙醇的性能。在2.5 A cm−2电流密度下,多碳产物法拉第效率达到80.4%,乙醇的法拉第效率为52.6%,稳定性超过240 h。原位红外、原位拉曼波谱结合DFT计算证实了La(OH)3增强了水活化,降低了不对称C-C耦合和乙醇生成的能垒,从而大幅提高了乙醇的活性和选择性。
该工作证实了H2O活化产生的*H对CO2RR的关键作用,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开发高效生产乙醇的电催化剂的策略,为二氧化碳电还原生成乙醇的电催化新体系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高研院夏嘉雨硕士、刘小虎博士和李守杰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上海高研院董笑副研究员、陈为研究员和魏伟研究员。上述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科技部催化科学重点专项、上海市科技委员会碳中和项目以及内蒙科技厅重大项目等经费支持。(图/文 夏嘉雨、董笑、陈为)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5.1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