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5月23日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拐点日:那一天全世界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科学家把它看作是全球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分水岭”——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地理和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教授尼杰尔·泰普指出,在城市化过程中,澳洲的许多城市已经面临着缺水、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和愈来愈趋老龄化等矛盾,这也是全世界城市化地区已经或即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昨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科学院等联合主办的“城市未来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福祉国际研讨会”上,各路专家齐聚上海,共同探讨如何在最小碳排放的基础上发展城市生态经济,打造节能低碳的绿色城市。
同济大学教授龙惟定向大家展示了目前三种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瑞典的低碳小镇马尔默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的典型模式,它转移了传统工业,只以IT和服务业为主,特点是高福利和低增长。再看阿联酋的马斯达,它以高新技术为特征,但投入也相当高,而且有将低碳“异化为房地产”的趋势,属于富裕国家的典型。最后是尼日利亚的拉格斯,人均碳排放只有不到一吨,但它的服务业却是肮脏的服务业:承担着全世界70%废旧电脑显示器的处理,造成严重污染,则是欠发达国家的典型。
这三种模式各有欠缺,显然都不值得借鉴。那么,中国未来的低碳城市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发展原则呢?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研究中心主任李克欣提出了他的观点:“单元城市”和“智能城网”。“单元城市”是由若干村落单元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分布式”的低碳城市新模式,是一种高密度的大院式城市社区,由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社区森林、社区菜园和社区道路构成。“现在中国城市生命系统,也就是能流、水流和垃圾流都出现了高度集中化的倾向,这是很危险的。”李克欣说,建设“分布式”城市生命系统,是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方向,“单元城市”的构建正是源自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