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浦东科技园筹划“产学研贯通新模式”,正设计一系列全新制度让企业“拿到技术就能投产”
浦东张江,浦东科技园的设计蓝图正加快落地、铺展。根据规划,以“低碳、绿色、智能”为主旨,占地105.5公顷的科技园,到2015年将成为我国清洁能源、新材料、新药创制等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孵化源头。
比园区设计更引人注目的,是浦东科技园的一系列全新制度设计:打造“产学研贯通新模式”,将新技术产业化做到“向企业交钥匙”、让企业“拿到技术就能投产”的“高成熟度”,同时“交付”一个技术团队,使企业具备对技术作二次开发、持续开发的能力。
孵化中国未来产业之星
最近记者探营浦东科技园的筹建指挥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看到园区里实验大楼建造工地热火朝天,指挥部中,引进领军人才、项目签约、引入风险投资……头绪繁多的工作正有序推进。走进碧波路上的研究院,一幅设计图悬挂在大厅里:这里将兴建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蛋白质设施、国家新药创制平台;将汇集信息、生命、空间、海洋、能源与环境五大领域的研发项目,形成“成系统的知识产品”;还将引入公共技术服务、知识产权管理、产业信息、企业创意中心、孵化与产业化等服务平台,为技术走向市场“开道铺路”。
“到这里落户的,都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未来之星。”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筹建组组长封松林向记者介绍:这些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超大型产业化项目,如微小卫星、电动汽车、泛在网、清洁能源……每一个都涉及为数众多的学科,它们将如同一个个引力中心,吸引各路科研人员、企业,汇成一股股创新力量。
产业化要做到“交钥匙”
新兴产业,意味着技术先要从实验室走向大生产,而最难走的正是这一段。筹建组副组长姜标告诉记者,他们为此设计了一整套制度,要将产业化做到“向企业交钥匙”。
所谓“交钥匙”,就是让企业一拿到技术,就能立即投入生产或使用。曾做过多年研究所所长的封松林与姜标深知实验室技术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深沟”何在。“从一开始,我们就把企业‘卷进’项目,”封松林说,“请企业对项目进展的每个阶段作评估。”与此同时,创业基金将全程参与项目发展。
目前,研究院已引入14家科学院与地方合作的研发机构和公司,研发项目包括清洁煤、新能源、信息系统等;并已获得4亿元和国家级新材料创业基金。同时,研究院与英国BP、美国波音、潞安环能、河南煤业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研发。
把有潜质的科学家培养成CEO
在一系列制度设计中,“交钥匙”交付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一个了解技术、能操作技术的团队。为此,研究院中将专设一个教育机构。
姜标说,由于企业对技术作二次开发的能力往往不足,以往一项好技术离开了研究机构,就会很快失去生命力。为让新技术能在企业里持续不断发展,研究院特别设计了教育环节,一方面针对项目需求培训技术人员,一方面给科学家提供学习企业管理的课堂——让有管理潜质的科学家成为CEO、项目经理,带着项目去企业拓展。
为消除那些“下海”科学家的后顾之忧,研究院将同意他们保留2年事业编制,“如果‘下海’后发觉自己不合适,可以回来”。姜标解释,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促进人才在研究机构和企业间流动、减少知识财富闲置,很有好处。( 记者 许琦敏 文汇报11月25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