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首页 > 科技动态 > 详情页
上海光源团队在表面乌尔曼反应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时间:2021-05-18 来源:
【字号:

表面合成反应是利用界面金属原子的活性,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构筑功能化的纳米结构,从而实现传统溶液法难以制备的大尺寸共轭分子体系等。最近十年来,利用表面Ullmann耦合反应构筑低维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石墨烯纳米带的可控制备与新奇的物理性质发现等。然而,表面Ullmann反应的内在反应机理,还没有系统建立起来,如前驱体结构效应,表面限域效应,自组装策略的调控效应,有机金属中间体的影响等。基于此,相关的机理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近日,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宋飞研究员所带领的团队,在表面Ullmann精准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Identifying the convergent reaction path from predesigned assembled structures: Dissymmetrical dehalogenation of Br2Py on Ag(111)”为题发表在纳米领域权威期刊《Nano Research》(IF=8.15)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上海光源博士生胡金平。 

不同于之前文献报道中自组装策略可以调控表面Ullmann反应路径,本工作发现Br2Py (2,7-Dibromopyrene)Ag(111)表面上的Ullmann耦合反应路径是唯一的。无论预构筑的组装结构如何新奇独特,经过热催化激发非对称性脱溴反应后,均被诱导到brick-wall构型的有机金属二聚体;进一步的加热,得到长程有序的有机金属链;最后,得到高度有序的纳米带。此反应路径背后的物理化学机制可以解释为:组装纳米结构之间的弱相互作用(hydrogen bondinghalogen bonding)无法主导反应路径,而Br2Py前驱体分子两端的溴原子脱掉后,金属-碳和碳-碳共价键形成,强的共价作用力轻松碾压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从而主导了整个Ullmann偶联反应路径。 

 

1 自组装结构归一到相同的反应路径

 

2 表面反应机制探究 

除此之外,在前期工作中,他们还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基于半金属Bi界面的Ullmann偶联与可控反应,得到了Bi参与的中间体和一维纳米链,引起了领域内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相关工作见Scientific Reports, 2021, 11, 3414. 

以上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以及上海光源20U线站的支持等。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1-3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