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院主页    |    进入邮箱
智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

科研团队概况


研究领域:

   基于芯片设计的深厚工作基础,结合定制计算的方法和经验,开拓软硬件协同的智能感知、智能计算的前沿研究;在智能感知方向,研究感知芯片技术,寻求面向智慧城市、物联网与工业智能的感知技术突破;在智能计算方向,研究定制计算技术,寻求面向科学/工业大数据、智慧城市、信息中心网络的智能计算技术突破。

科研平台/条件:

团队已建立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及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基于部分工艺节点的标准工艺集成电路IP和高可靠集成电路IP的IP库平台和包括标准工艺Library和高可靠工艺Library的Library平台,拥有WTS-377中测测试机、AIS-5100光源、UF3000LX自动探针台、WL-350探针台、B1500A TEG测试机、1/f噪声测试系统、ST-500超低温探针台、JIC-H1601成品测试机等仪器设备,可以满足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和基本测试需求。

团队拥有多台高速、大内存服务器,以及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并已经拥有基于CPU、GPU、FPGA、MIC的面向科学数据处理的异构计算平台。    

科研成果:

针对当前集成电路领域的严峻形势,致力于解决芯片国产化替代问题。通过开展转换效率提升、像素单元优化、动态范围拓展、芯片架构升级与信号处理加速等核心技术攻关,成功研发高清晰度、高动态范围、高可靠、三维、超低功耗等多款CMOS图像传感芯片,高刷新率的硅基光交换驱动芯片和面向DUV光刻的石英掩模基板,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超大规模数据流处理的研究工作,在射电天文中首次应用最先进的数据平面技术,打破内存总线对数据率带来的瓶颈,将FAST望远镜观测数据流的丢包率降为10^-8,领先国际天文前沿1-2个数量级。

团队已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内国际发明专利160余项,其中授权120余项。

团队成员:

团队研究人员总数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团队具备从正高到青年员工的完整的梯队,其中副高以上6位老师具有招生资格。

团队获奖:

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先进团队;

2019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突出贡献奖;

2018年获得IEEE TrustCom国际会议组委会颁布的BEST DEMO AWARD (最佳演示论文奖)及IEEE Smartcloud国际会议组委会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最佳学生论文奖);


招生导师

2025年度招生导师姓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田犁    汪辉    郑小盈    祝永新    黄尊恺


研究生导师(按姓氏笔画排序)